- 陈薇;容宇;杨忠现;张尤桥;杨杰华;郑晓红;吴仁华;
目的应用MRI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测病程5年以上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脑部各向异性(FA)值,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神经纤维微结构损害。材料与方法分为病例组(代谢综合征15例)及对照组(17例健康体检者),对一般项目(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认知等神经功能相关量表评分)检查测定后,进行头颅MRI及DTI检查,对所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病例组FA值(内囊后肢、放射冠区)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3项代谢异常者FA值(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区)降低程度更显著(P值均<0.01),2项代谢异常者只在放射冠区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脂组、肥胖组内囊后肢及放射冠区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年龄、病程年限为自变量,FA值为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值与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3、-0.127、-0.012,P值均<0.05),放射冠区(CRA)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04,P<0.05);与高血压年限呈负相关(r=-0.013,P<0.05)。结论 MS病程5年以上者脑部神经纤维微结构已有损害。脑部神经纤维微结构损害严重程度与代谢异常程度及病程年限明显相关。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是脑神经纤维微结构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3年02期 v.4;No.2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6 ] - 郑晓红;陈薇;杨忠现;张尤桥;杨杰华;容宇;吴仁华;
目的应用MR波谱(MRS)检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脑内代谢物,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材料与方法对病例组(MS患者15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7例)评估检查有否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4项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量表评分后,行头颅MRS检查,测定扣带回后部、背侧丘脑及侧脑室后角NAA/Cr、Cho/Cr、NAA/Cho的比值,对所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病例组及3项指标异常、2项指标异常组NAA/Cr、NAA/Cho在背侧丘脑、扣带回、侧脑室后角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ho/Cr在扣带回、侧脑室后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NAA/Cr(背侧丘脑)与血糖呈负相关(r=-0.187,P值<0.05),NAA/Cr(侧脑室后角)与LDL呈负相关(r=-0.179,P值<0.05)。②NAA/Cr(背侧丘脑)与高脂血症年限呈负相关(r=-0.033,P值<0.01);侧脑室后角NAA/Cr与高血压年限、糖尿病年限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28、-0.029,P值均<0.05)。NAA/Cho(背侧丘脑)与高脂血症年限呈负相关(r=-0.027,P<0.05);(侧脑室后角)与糖尿病年限、肥胖年限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47、-0.017,P值均<0.05)。结论病程在5年以上的MS患者存在亚临床脑损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是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损害严重程度与MS代谢异常病程明显相关。
2013年02期 v.4;No.2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4 ] - 郑程程;蔡兆诚;冯洁;牛田力;苗延巍;
目的应用动态磁敏感增强MR灌注成像(DSC-PI)技术对Sturge-Weber综合征(SWS)受累白质区的血流灌注进行定量测量,并和各种癫痫状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合理的解释SWS血流动力学与癫痫状态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14例临床确诊为SWS的患儿进行MRI检查,其中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4.0岁(0.8~10.0岁)。所有患儿的病变部位均为单侧大脑半球。MR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及轴面T1WI、轴面FSET2WI、DSC-PI及增强后轴面T1WI。观察所有图像以确认脑内病变位置及范围;利用SPIN(signal process in neuroimage)软件分别测量病变白质区域及相应对侧位置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出灌注比值(CBFr、CBVr及MTTr)。根据CBFr值将患儿分为高灌注组(HP)及低灌注组(LP)。记录每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尤其有无癫痫发作以及反映发作的各项参数:首次癫痫发作年龄、癫痫发作频率(SSF)及癫痫持续时间。对高、低灌注组病变侧与对侧的CBF、CBV及MTT值进行配对秩和检验;对癫痫状态的各临床参数与各项灌注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4例SWS患者中,9例受累白质区CBF及CBV较对侧明显减低(CBFr值为-0.37±0.24,CBVr=-0.22±0.25,P值均<0.01),为LP组;5例脑内病变侧白质区CBF及CBV较对侧显著增高(CBFr值为0.31±0.05,CBVr值为0.40±0.17,P值均<0.01),为HP组。LP组年龄及癫痫发作频率得分(SSF)较HP组有增大趋势(年龄=63.80月,48.83月;SSF=2.50,1.33),但这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6、0.12)。病变侧CBFr值和CBV值与癫痫持续时间呈明显负相关(CBFr:r=-0.58;CBV:r=-0.55,P值均<0.05)。CBFr和CBVr与癫痫发作频率呈负相关,即癫痫发作越频繁,CBFr和CBVr越低(CBFr:r=-0.56;CBVr:r=-0.63,P值均<0.05)。结论 SWS受累白质区域的血流灌注并非持续降低,而存在相对高灌注状态;灌注异常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癫痫持续时间有关。
2013年02期 v.4;No.2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1 ] - 范敬争;李冠武;田亚楠;周蕾;陈瑶;袁军;黄影珠;常时新;
目的通过对比健康志愿者与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苍白球(GP)磁化率的差异,探讨MR磁量图(QSM)对GP非血红素铁的定量评估反映脑可能损伤或退化的潜在价值。材料与方法 21例ICH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接受了CT及MR多回波QSM检查。在QSM图上定量检测两组受检者GP区的磁化率,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GP磁化率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GP磁化率与T2SI及年龄之间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GP磁化率与发病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CH组及对照组之间GP区磁化率(330.92,270.74~510.83;287.34,172.47~319.98)存在显著性差异(Z=-4.147,P<0.05),且ICH组GP区磁化率与其T2信号强度(T2SI)(359.40,281.70~436.50)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15,P<0.01),与血肿发病时间(338h,1~1800h)呈轻度正相关(r=0.434,P<0.05)。所有受检者GP磁化率与年龄(ICH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6,50~89;66,51~82)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P区脑铁过量沉积有可能提示脑损伤或功能退化的程度,QSM对GP非血红素铁的定量评估可作为ICH患者脑细胞内铁过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2013年02期 v.4;No.20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6 ] - 张海都;沈志威;孔令梅;郑文斌;
目的用绝对定量对脑震荡患者进行枕叶皮质质子MR频谱(1H-MRS)研究,探讨脑震荡后脑代谢物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轻度脑外伤,符合脑震荡临床诊断的36例患者进行研究,1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MRI平扫及1H-MRS检查。主要观察的代谢物指标为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采用LCModel软件进行代谢物绝对浓度定量,获取NAA、Cr、Cho浓度,以及NAA/Cr、Cho/Cr比值。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脑震荡组NAA浓度、NAA/C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浓度和Cho/Cr比值略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MRS能够反映脑震荡患者损伤后脑代谢物的变化。
2013年02期 v.4;No.2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2 ] - 杨彦伟;王梅云;白岩;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优势。材料与方法 17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男6例,女11例。病程3d至1个月,急性期(<1周)7例;亚急性期(1~2周)8例;慢性期(>2周)2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FLAIR、DWI检查,14例患者行TOF法MRV检查,11例患者进行MRI增强扫描,8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平扫FLAIR、T2WI序列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DWI在急性期患者呈高信号(8例);MRV显示对应静脉不显影或部分显影(14例);增强后对应静脉充盈缺损(10例);SWI序列可见引流区扩张的静脉(5例)。结论多模态MRI包括FLAIR、T2WI及DWI、MRV、增强扫描、SWI对CVST的检出高度敏感,可早期检出血栓并反映其病理演变。
2013年02期 v.4;No.2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 常国庆;孙浩然;赵新;王敏;
目的对比分析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MRI表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UC患者(活动性病变7例;非活动性病变6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病变肠壁厚度,分别计算靶征、梳齿征和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的出现率,描绘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病变肠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达峰时间(TTP)及经腰大肌校正后的相对强化率(Er),评价活动性UC病变与非活动性病变之间MRI表现的差异性。结果活动性UC组(7例)肠壁厚度[平均(11.1±3.7)mm]大于非活动组(6例)[平均(5.3±1.2)mm]。活动组肠壁靶征及梳齿征出现率高于非活动组(71.4%与0;85.7%与0;P值均<0.01),而两组间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与16.7%;P>0.05)。活动组肠壁TIC均呈速升缓降型,非活动组TIC均为缓慢上升型,病变活动组TTP[平均(111.4±48.1)s]低于非活动组[平均(240.0±50.2)s],Er[平均(166.3±98.8)%]高于非活动组[平均(49.6±41.6)%]。两组间TTP、E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UC患者的受累肠壁厚度、肠壁靶征和梳齿征出现率,动态增强检查TTP和Er存在差异。
2013年02期 v.4;No.2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2 ] - 吴雄娟;刘世忠;蔡乐雄;郑泽钦;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3例MFH肿块均较大,均有囊变、坏死,肿瘤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在T2WI上均呈不均匀高、低、等混杂信号;3例于T2WI上肿瘤内显示低信号分隔样结构。结论 MRI对乳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确诊需要手术及病理检查。
2013年02期 v.4;No.20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陈雪雯;应捷飞;杨阳;张佳伟;贾舒雯;王冬梅;戚乐;丁建平;
目的分析无症状大学生腰椎间盘MRI信号变化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62名18~27岁的无症状大学生志愿者行MRI检查,由2名医学影像科医师对志愿者MR图像进行指导分析,记录腰椎间盘的表现,包括:变性、膨出、突出、游离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结果 62例无症状大学生志愿者中,腰椎间盘正常39名(62.9%),异常23例(37.1%)。椎间盘变性18例(21例次),其中变性伴膨出2例(2例次),变性伴突出7例(7例次);椎间盘膨出7例(8例次);椎间盘突出8例(8例次);未见游离或椎间盘与神经根受压者。结论无症状大学生的腰椎间盘可出现变性、膨出、突出,医师在临床诊治时应慎重,避免漏诊误诊。
2013年02期 v.4;No.2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