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由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磁共振成像杂志社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高层论坛于2012年11月2~5日在汕头市召开。
2013年01期 v.4;No.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正>由江苏省医学会和磁共振成像杂志社主办,扬州市医学会、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办的江苏省第五次CT/磁共振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苏中医学影像论坛于2012年11月15日至18日在扬州市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专家云集,盛况空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金征宇教授,中华医学会放
2013年01期 v.4;No.19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贺光军;
<正>2012年11月2日,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会常务编委扩大会议在汕头市君华大酒店召开,戴建平主编主持了会议。会议讨论了磁共振成像杂志2013年主要刊登专题内容、杂志社主办的学术会议、磁共振成像杂志社创办新杂志等相关事宜。副主编金征宇教授、田捷教授以及常务编委梁长虹教授、程敬亮教授、史大鹏教授、国际编委高家
2013年01期 v.4;No.1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正>2012年12月14日,磁共振成像杂志国际发展研讨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建平主编做了重要讲话。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组长卢光明教授、前任组长赵斌教授、副组长陈敏教授、龚启勇教授、王玮教授等国内专家以及美国海
2013年01期 v.4;No.1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正>由滨州医学院、磁共振成像杂志社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现代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分子影像学齐鲁国际论坛,定于2013年9月20~23日在烟台市召开,届时将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到会作专题报告,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专题讲座、青年论坛、合作研讨)。现在开始征文,欢迎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踊跃投稿及参
2013年01期 v.4;No.1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正>由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会发起主办,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成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现代诊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磁共振分子成像研究与应用高层论坛暨第三届全国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研讨会定于2013年4
2013年01期 v.4;No.19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贺光军;
<正>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获悉,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教育部批准,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日前已公布。北京协和医学院赵世华教授等"难处理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和复旦大学耿道颖教授等"脑重大疾病的CT、MR诊断体系的建立及
2013年01期 v.4;No.19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正>第四届全国磁共振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研讨会暨河南省第五届磁共振临床应用研讨会拟定于2013年9月中旬在河南省召开。此次会议由磁共振成像杂志社联合河南省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科分会共同主办。征文通知如下。征文内容:磁共振临床应用与新进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磁共振扫描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磁共振设备
2013年01期 v.4;No.19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张志强;许强;卢光明;廖伟;王正阁;焦青;
目的采用动态分析的功能MRI(fMRI)技术,观察失神性癫痫发生过程中脑区活动改变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12例儿童失神性癫痫患者参与了研究。采用同步脑电图(EEG)-fMRI技术,采集17次全面棘慢波癫痫发放的fMRI数据。采用基于序列血流动态反应函数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技术及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观察失神性发作时癫痫全面性棘慢波发放引起的脑区动态改变过程。结果丘脑以及包括默认网络在内广泛的皮层区域在癫痫发作时有显著的信号改变;在癫痫发作前18s丘脑与皮层即有信号的改变,并且随时间进程,BOLD信号的相位发生逐渐翻转改变;发作后丘脑的最大激活与皮层的最大负激活出现时间点不同。结论丘脑活动与失神性癫痫的发作有关,而默认网络及外侧额叶等广泛脑区的负激活与癫痫发作意识损害等功能抑制有关;不同的脑区在癫痫发放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时间不同;促进了对失神性癫痫发作时意识受损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
2013年01期 v.4;No.19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2 ] - 季公俊;廖伟;张志强;卢光明;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fMRI)功能连接分析技术,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强直阵挛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52例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与57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参与了本研究。采集闭眼静息态fMRI数据。分别以双侧丘脑,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观察丘脑网络、默认网络(DMN)在患者中的功能改变。结果组内单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以双侧丘脑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分布于额顶叶,而以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表现为默认网络。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患者的丘脑与双侧运动皮层及右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而与DMN脑区及基底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DMN内部与后扣带皮质的功能连接在双侧颞极、内侧前额叶和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双侧角回、丘脑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丘脑是强直阵挛癫痫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与运动皮层间增强的功能连接可能与癫痫发作时患者肌肉的强直阵挛有关。而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时的意识丧失有关。即使在发作间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的脑功能也有着显著改变。
2013年01期 v.4;No.19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8 ] - 杜铁桥;朱明旺;赵殿江;王丽宁;张旭飞;
目的观察和分析颞叶致痫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肿瘤病理类型和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颞叶致痫肿瘤的发病年龄、病程与癫痫类型等临床资料、MRI表现、累及部位及病理类型。结果 39例颞叶肿瘤患者的癫痫发病年龄平均9.4岁,36例(92.3%)为儿童期起病;平均癫痫病程98.8个月。以复杂部分性发作居多,共29例(74.4%),其中11例伴全身性强直-震挛发作(GTCS),2例伴失神发作;GTCS和强直性发作分别为5例(12.8%)和2例(5.1%);单纯部分性发作3例(7.7%)。颞叶肿瘤病理类型:节细胞胶质瘤24例(61.5%),星形细胞瘤5例(12.8%),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各3例(7.7%),其他类型肿瘤4例(10.3%)。肿瘤位于颞叶内侧和外侧分别为28例和11例;颞叶内侧肿瘤累及海马者(71.4%)显著高于颞叶外侧肿瘤(9.1%)。MRI确定病灶为囊实性、实性为主和囊性为主者分别占46.2%、30.8%和23.1%;MRI增强扫描64.1%的病灶无强化。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位于皮层内,具有多小囊性特征外,其他各类肿瘤MRI表现缺少特异性。结论颞叶肿瘤性癫痫好发于儿童期,多为累及颞叶内侧或外侧皮层,且为生长缓慢的小肿瘤,其中尤以节细胞胶质瘤居多。癫痫发作类型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全身强直震挛发作最为常见。
2013年01期 v.4;No.19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6 ] - 刘新峰;操玉萍;欧新伟;廖大伟;张国明;朱克文;彭岚;张体江;
目的应用磁化传递成像(MTI)技术研究特发性癫痫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32例特发性癫痫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行MTI序列扫描。利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对图像进行基于体素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磁化传递率(MTR)的差异,并分析MTR值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在双侧额中回、小脑前叶,右侧内侧前额叶、中央旁小叶、额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MTR值降低(P<0.05)。左侧小脑后叶及枕叶舌回、梭状回MTR值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 MTI能够检测特发性癫痫潜在的神经病理变化,为癫痫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3年01期 v.4;No.19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9 ] - 陈对梅;汪青山;王峻;李建安;陈文静;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Ts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强度、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PTs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 10例乳腺PTs术后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例。MRI上6例表现为分叶状,4例为椭圆形;7例边界清晰,3例欠清;10例PTsMRI平扫T1WI均呈较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或STIR呈较高信号,其中2例肿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见不规则囊性极高信号影;PTs于动态增强初始期呈快速强化,初始期后TIC2例呈Ⅰ型,8例呈Ⅱ型;9例行DWI检查,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2±0.18)×l0-3mm3/s;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90±0.21)×l0-3mm3/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结论乳腺PTs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为非特征性,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2013年01期 v.4;No.1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