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明旺;赵殿江;杜铁桥;王丽宁;张旭妃;
目的分析脑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的MR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的MR影像改变,重点包括肿瘤部位,形态,信号改变等。结果 14例DNET中位于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2例。病变以累及大脑皮层为主,表现为较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FLAIR像呈低信号,病变边缘见FLAIR像高信号影环绕。9例病变为三角形或楔形,5例可见肿瘤沿脑皮层分布。10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囊性结构。7例病变浅表者均可见病变邻近颅骨骨质吸收、变薄。13例患者病变无强化,12例扩散加权像中11例患者表现为低信号影。结论 DNET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改变,病变形态、信号、囊变影像改变有助于正确诊断DNET。
2012年03期 v.3;No.15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49 ] - 牛晨;张明;林盘;闵志刚;高磊;王茂德;金晨望;王渊;朱超;刘馨;刘丽华;
目的通过对比脑肿瘤患者的静息态功能MRI(rs-fMRI)与任务态功能MRI(task-fMRI),评价rs-fMRI在脑肿瘤患者运动皮层术前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脑肿瘤患者行fMRI,所有数据均采用FSL软件多元线性优化分解的独立成分(MELODIC ICA)分析方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肿瘤越靠近大脑中央沟附近(例1、3、7、8、11患者),rs-fMRI和task-based fMRI的激活差异较大;而病灶远离大脑中央沟(例2、4、5、6、9、10、12患者),rs-fMRI和task-based fMRI叠加图像比较相符;患侧激活较健侧激活有所减弱。结论 rs-fMRI及task-based fMRI可以作为脑肿瘤患者运动区术前定位的一种辅助方法,且rs-fMRI尚不能替代task-based fMRI而作为一种单独的术前定位运动皮层的方法。
2012年03期 v.3;No.15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35 ] - 林祺;张强;陈东平;许凯华;陈金银;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高分辨率磁敏感加权像(SWI)的瘤内磁敏感效应(ITSS)级别与多体素氢质子MR波谱(1H-MRS)相对定量的相关性,以评估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3例脑星形细胞瘤相关资料,根据33例SWI表现确定ITSS不同级别。多体素1H-MRS分别计算肿瘤实质区的胆碱(Cho)/肌酸(Cr),Cho/乙酰天冬氨酸(NAA)相对定量,并与ITSS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Cho/Cr、Cho/NAA相对定量比值均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ITSS级别越高Cho/Cr、Cho/NAA相对定量比值也越大,呈正相关性(r=0.763,r=0.741,P<0.01)。结论脑星形细胞瘤ITSS级别与1H-MRS相对定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ITSS级别可作为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指标。
2012年03期 v.3;No.15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94 ] - 钱银锋;张诚;吴津民;柏亚;余永强;
目的通过与1.5T MRI比较,探讨3.0T MR上2D和3D FLAIR图像脑脊液伪影的表现。方法 50例受试者行1.5T MR2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成像,另外50例行3.0T MR2D和3D FLAIR成像,按4级分类法记录各受试者脑室系统、鞍上池和桥前池内脑脊液伪影:0级,无伪影;1级,伪影信号低于灰质;2级,伪影信号与灰质相似;3级,伪影信号高于灰质。将2级和3级合称为高级别。结果 1.5T MR2D FLAIR图像上,9例未见脑脊液伪影,余41例中共发现94处脑脊液伪影,其中2级最常见(54.3%),最常见于四脑室。3.0T MR2D FLAIR图像上,每例受试者至少有2处脑脊液伪影,其中3级最多见,占总伪影数50.0%。3.0T MR2D FLAIR上各部位高级别脑脊液伪影例数均明显高于1.5T。3D FLAIR图像上均未见脑脊液伪影。结论 2D FLAIR成像时,同1.5T MRI相比,3.0T MRI上高级别脑脊液伪影明显增加;但3D FLAIR图像上脑脊液信号抑制完全、无伪影。
2012年03期 v.3;No.15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50 ] - 魏祥;李建钢;任国政;范存雷;
目的探讨视神经胶质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视神经胶质瘤的MRI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结果不规则肿块5例,梭形增粗3例,纡曲形增粗4例。累及眶内段11例、管内段8例、球内段1例、视交叉4例、视束1例。肿瘤在T1WI上为略低、等信号,T2WI上为略高、等、低信号;信号均匀10例,肿瘤内有囊变而信号不均2例;肿瘤无强化3例,轻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3例。9例行动态增强检查;时间信号曲线3例呈平直型,4例呈缓升型,2例呈速升平台型。结论 MRI在显示视神经胶质瘤位置形态、肿瘤侵犯范围、肿瘤信号特征均有典型表现。
2012年03期 v.3;No.15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1 ] - 赖灿;周海春;
目的分析儿童小肠病变MRI表现,评价小肠MR成像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病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让患儿口服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后,静脉注射山莨菪碱0.3mg/kg,随后行MR扫描,扫描方法包括冠状面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横断面及冠状面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vibe超薄容积扫描(压脂)序列,然后行带脂肪饱和技术的T1WI横断面及冠状面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儿均能接受等渗甘露醇溶液,未发现并发症,其中Crohn病6例,共显示16段炎症肠管,MRI表现为增强后病变肠壁强化明显,病变肠段肠壁增厚(厚度为5~14mm),且多表现环形增厚,肠壁厚薄不均,肠腔变窄。十二指肠球部慢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穿孔、胃肠吻合口溃疡、小肠梗阻(柿石症)、小肠淋巴瘤、肠套叠各1例。小肠MR成像不仅显示了病变本身,还显示了肠壁、肠外血管及肠系膜脂肪的情况。结论小肠MR成像安全、有效、无创、无电离辐射,能全方位多维显示儿童小肠疾病的方法。
2012年03期 v.3;No.15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98 ] - 庞颖;夏黎明;孙子燕;陈欣林;杨小红;
目的研究3D MRI显示胎儿体表正常结构和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孕妇行US检查和MRI检查。胎儿尸检及出生后随访证实体表畸形36例,共42处。MR扫描均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厚层重T2W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 FIESTA)序列,然后对3D FIESTA序列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MR仿真内窥镜(MRVE)等三维后处理分析。将3D US、2D MRI、3D MRI的诊断结果与尸检及随访结果相比较。结果胎儿尸检和出生后的随访结果发现有42处胎儿体表畸形。3D MRI重组图不受胎儿复杂的表面曲率变化,可直观显示其体表特征和相互的空间位置关系。3D MRI正确诊断、误诊、漏诊胎儿体表畸形分别为38、0、4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48%、100%、99.31%。2D MRI正确诊断、误诊、漏诊胎儿体表畸形分别为29、0、13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9.05%、100%、97.74%。3D US正确诊断、误诊、漏诊胎儿体表畸形分别为39、1、2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2%、99.81%、99.48%。其中2D MRI与3D MRI的敏感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3D MRI和3D U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3D MRI显示胎儿体表正常结构和畸形优于常规2D MRI,且视野和软组织分辨率优于US。对US难以确诊的病例,3D MRI是诊断方法上的一种有效补充。
2012年03期 v.3;No.15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1 ] - 郭娟;王效春;张辉;王乐;秦江波;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2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和)手术证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3D CE-MRA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3D CE-MRA扫描采用连续移床采集法,高压注射30ml Gd-DTPA对比剂,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3D CE-MRA与DSA和(或)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其在显示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行3D 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无静脉污染。3D CE-MRA共检查580段血管,病变血管318段。205段病变血管周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113段病变血管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其中髂外动脉15段,股总动脉15段,股深动脉27段,股浅动脉31段,胫前动脉25段。结论 3D CE-MRA在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3期 v.3;No.15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