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史大鹏;韩雄;赵清霞;闫斌;李宏军;
目的探讨多体素1H-MRS方法在AIDS患者认知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21例有认知障碍的AIDS患者(ADC),19例无认知障碍AIDS患者(NAS)及20例正常志愿者(SN)进行MR波谱分析,分别测量额叶白质区、基底节区和后顶叶正中灰质区NAA、Cho、MI、Cr的峰下面积及其与Cr比值,比较每两组间代谢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额叶白质区:ADC组NAA/Cr明显降低(1.2502)、Cho/Cr升高(1.2028),NAS组NAA/Cr降低(1.5334);基底节区:ADC组和NAS组NAA/Cr均降低(分别为1.2625和1.5278),ADC组Cho/Cr明显升高(1.1631);后顶叶正中灰质区:ADC组和NAS组NAA/Cr、Cho/Cr和MI/Cr较对照组有变化,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患者脑代谢物变化与认知障碍有无及程度有一定关系,MRS可作为反映AIDS神经损伤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2010年05期 v.1;No.5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6 ] - 黄华;邓莹莹;陆普选;马威;朱文科;杨根东;叶如馨;
目的探讨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收集10例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头颅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10例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中共发现颅内病灶30个,每个患者病灶数目2~7个不等;结节状或类圆形病灶共20个。CT平扫所有颅内病灶表现均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7个病灶出现环形强化;MR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MRI有8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其中2个表现为"靶征",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50cell/μl的患者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cell/μl的患者,发现前者更易出现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卡方检验,P=0.009)。结论 AIDS合并弓形虫脑病颅内病灶影像表现为多发性,多累及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及丘脑,病灶的形态多为结节状或类圆形,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对较高的患者注入对比剂后更易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2010年05期 v.1;No.5 353-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3 ] - 冯峰;施裕新;夏淦林;张志勇;
目的探讨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MRI表现,及与HIV阴性结核性脑膜脑炎MRI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与22例非艾滋病患者结核性脑膜脑炎的MRI表现,比较二者MRI表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艾滋病并发结核性脑脓肿与非艾滋病脑结核患者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4/17,0/22;P<0.05),但非艾滋病并发脑结核在脑膜增厚、强化,脑内结核瘤,脑梗死,交通性脑积水等方面与艾滋病合并脑结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的MRI表现与非艾滋病患者结核性脑膜脑炎相似,但炎症反应轻,易于形成脑脓肿,MRI检查有助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的诊断。
2010年05期 v.1;No.5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1 ] - 李建灵;高剑波;张焱;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脑内机遇性感染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共23例AIDS合并颅内感染的MRI表现。结果 23例脑内感染中,弓形虫感染12例,病变主要侵犯基底节区及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靶征"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球菌感染5例,主要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脑内胶状假囊是其特点;脑结核6例,单纯侵犯脑实质少见,不同时期的脑实质内病变的MRI表现有所差异。结论 AIDS合并脑内机遇性感染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2010年05期 v.1;No.5 363-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8 ] - 余小多;林蒙;胡满仓;欧阳汉;周纯武;
目的评估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用Mann-WhitneyU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双侧)、皮质腺瘤(21例)、原发恶性肿瘤(包括7例皮质癌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及髓脂肪瘤(7例)的ADC值依次为:(1.948±0.357)×10-3mm2/s)、(1.666±0.547)×10-3mm2/s、(1.434±0.430)×10-3mm2/s、(0.951±0.144)×10-3mm2/s及(0.764±0.209)×10-3mm2/s。除外髓脂肪瘤,以ADC值≤1.08×10-3mm2/s为阈值,诊断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87.50%、灵敏度为85.29%、准确率为85.7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及皮质腺瘤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6及0.00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髓脂肪瘤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肾上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而ADC值能够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10年05期 v.1;No.5 36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4 ] - 赵莲萍;凌雪英;高伟;刘晓丹;黄力;
目的探讨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灶周围小静脉改变与脑血流灌注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9例单侧大脑半球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T1WI、T2WI、3DSWAN、DSC-PWI扫描,其中10例治疗1周后复查,共39例次MR扫描。观察SWAN序列梗死灶周围小静脉改变,判断PWI病侧脑血流灌注状态,以卡方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39例次脑梗死患者中,26例病灶周围小静脉显示多、粗、黑,其中23例血流灌注量增加(19例呈侧支循环建立,1例再灌注,3例过度灌注),3例灌注不足;13例病灶周围小静脉显示稀、细、浅,其中9例呈灌注不足,3例侧支循环建立,1例再灌注,无过度灌注。经卡方检验,病灶周围小静脉改变与血流灌注状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病灶周围小静脉改变间接体现了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病灶周围小静脉显示多、粗、黑可能与血流灌注量增加相关,小静脉显示稀、细、浅与灌注不足相关。
2010年05期 v.1;No.5 3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1 ]